建华厂、丰收厂、红峰厂,在20世纪后半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平凉城西的“三剑客”,是很多平凉人绕不过去的回忆与向往,也是一群天南海北人永难忘却的阵痛与梦想。

城西的“三剑客”,平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如今,丰收厂已经人去楼拆,红峰厂在改革转型的路上努力前进,座落在“三剑客”最西面的建华厂也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彷徨与迷茫。
稍微有点年龄的平凉人都知道,从大寨乡吐谷堆沟里的03、04、07到平凉城里的建华、红峰和丰收,那曾是多少平凉普通老百姓眼里的梦想与天堂,这些在“三线建设”中落户平凉的军工企业,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也曾影响了平凉人的日常生活。

当年,在建设战略后方基地的号召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抛弃都市的繁华生活,一头扎进平凉这样的边远之地和吐谷堆这样的大山沟里,用热血和豪情在崆峒山下书写了一首气吞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史诗,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慷慨激扬的宏伟乐章,对平凉经济发展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华厂,一段难忘的岁月
而建华厂,就在最靠近崆峒山的地方,书写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它的前身是1958年在天津成立的天津电子管厂,代号天津七〇一工厂。1966年从天津搬迁到了平凉县(现在的崆峒区),更名为“国营建华机械厂”。

当时,厂子里有单独的生活区,配套设施相当齐全,医院、子弟学校、幼儿园、食堂,澡堂,小卖部等,一应俱全。90年代前,如果你生活在里面,你会觉得世界就只有这么大。
能在这个厂子里面上班,是相当令人羡慕的事情。走在平凉的街道上,如果你底气十足的说一声“我在建华厂上班”,不知会引来多少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姑娘们能以找一个建华厂的男朋友为荣,菜农们也知道蔬菜能在建华厂门前买个好价钱。

可以说,建华厂的生活,就是许多平凉人梦想中的天堂;建华厂人的穿着打扮,就是平凉城里的流行时尚;进建华厂工作,曾是许多平凉青年遥不可及的梦想。
几十年来,许多来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就把他们的青春与理想寄托在了这个集体主义的国营大厂内。但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却在时光流逝中一点点褪去光环,淡出人们的视线,变得破败不堪,留下的是三线建设者在生活面前的困惑、不甘、妥协、隐忍和奋争。

1975年,建华机械厂又改制为研究所,更名为 “平凉半导体专用设备研究所”,1997年在河北省燕郊建设了分所;2000年,科研生产主体从甘肃平凉转移到了河北燕郊。
永远抹不去的,则是建华厂在平凉期间创造的数个国内第一。1975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精缩照相机;1978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图形发生器;1984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分步光刻机;1993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双面光刻机;1997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超低温阵列探针测试台......
建华厂,华丽的转身和美丽的蝶变
如今,厂院内的泡桐、白杨等树木郁郁葱葱。建华厂走了,一部分三线建设者走了,但在崆峒山落日的余晖和太统山晨风的松涛里,这个创造了许多国内高科技产品第一的风水宝地,即将迎来一次华丽的转身和美丽的蝶变。

目前,甘肃富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在建华厂旧址上开发建设亚太·富力城,项目总占地110多亩,一期项目将建设亚太·富力城A区和亚太·富力广场。
项目住宅达818户,还将配套建设幼儿园、便民市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治安联防、公厕、地下车库等生活配套设施,老厂区即将蝶变为现代化的大型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