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见习记者 马嘉)近日,第八轮临储玉米拍卖结束,总计投放402.6026万吨,成交率100%。最高成交价为2290元/吨,最低成交价为1790元/吨,成交均价为1950元/吨,平均溢价为290元/吨,较第七轮成交均价高51元/吨。临储玉米拍卖为何呈现100%的成交率与高溢价的局面?这引发了外界的关注。面对目前存在的跟风追涨心理,国家粮食监测预警团队回应,玉米市场供给稳定,心态看涨放大产需缺口,投机追涨需要谨慎。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临储玉米竞价何以持续走高
临储玉米竞价为何连续高成交、高溢价?国家粮食监测预警团队玉米分析师齐驰名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心态看涨放大了产需缺口,多重因素推高市场价格。”
齐驰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临储玉米成交价格走高的原因。一是看涨预期无形放大了产需缺口。由于今年玉米产需存在缺口且临储玉米库存消化加快,一些贸易商看涨预期强,认为存粮利润高,纷纷争抢竞拍玉米建库存,甚至一些库存充足的企业也跟风购买,不考虑可能出现的高风险。二是今年流动性充裕资金利息降低,有资金通过供应链金融、贸易型融资等渠道参与交易,导致临储玉米竞价销售连续高成交、高溢价。深加工和饲料养殖等用粮企业普遍认为溢价过高,高风险在不断累积。三是部分自媒体主播大肆炒作,使贸易商挺价存粮更加不理性,过度推高玉米市场现货价格。
“目前玉米价格持续走高,并不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而是未来的价格上涨被预期提前透支。过度投机追涨的行为将面临高风险。”齐驰名说道。
资料图 图片来自全景网
玉米市场供应较稳定
“目前这个阶段玉米供应主要靠临储,临储价格就是市场风向标。”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分析师王向博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临储价格走高,市场价格也会随之走高。”
而玉米价格上涨引发外界对玉米供应缺口的猜测。此前,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曾预测,2020-2021年度(10月至次年9月)玉米消费量上调1300万吨至2.93亿吨,料供应缺口达2500万吨。
结构上看,我国玉米的消费途径主要包括饲用消费(养殖端主要的能量饲料)、工业消费(如深加工和乙醇)和食用消费三大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此前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今年玉米的饲料消费预计占70%以上。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我国玉米产量2.6亿多吨,同比增加360万吨。今年度生猪存栏低位反弹,环比持续增加,但仍低于上年同期。加上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增加,预计2019-2020年度全国饲料玉米消费1.95亿吨,同比减少500万吨。
齐驰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近几年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增加,受疫情影响,加工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亏损,开工率不足,预计全年度玉米工业消费7800万吨,同比减少100万吨。5月下旬以来,国家连续向市场稳定持续投放政策性玉米,截至7月16日共成交3894万吨。随着已成交玉米陆续出库,企业进口的玉米及其替代品到货,玉米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
玉米市场将如何发展
齐驰名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玉米供需面都不支持玉米价格继续大幅上涨,追涨价格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因此,提醒市场主体购销玉米要保持理性。”
国内玉米产能总体稳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6.19亿亩,总产量为5215亿斤,较上年增加72亿斤,增长1.4%。
此外,国际市场持续增加供应也将抑制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美国农业部7月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创新高,达11.63亿吨,同比增加4966万吨。我国国内玉米价格上涨也导致国内外价差扩大至近四年最高,目前超过600元/吨。
进口玉米利润增加,玉米替代品进口量也会随之增加。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我国一些企业正陆续进口美国玉米及替代品,仅7月上半月就新增订购美国玉米300多万吨。
“按照目前价格水平,一些企业用小麦作饲料原料的需求在增加,预计2020-2021年度将有1750万吨左右小麦用作饲料。” 齐驰名表示:“这样既有利于饲料企业消化部分超期储存、不宜食用的稻谷和小麦,还能够平衡饲料粮市场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