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传媒在线网讯(曾繁华)冬闲时节,农家烫起了豆皮。小小豆皮圆又香,豆皮预示好景象!
这豆皮呀!可谓是监利一带的土特产,也是农家忙年的“前奏曲”。庄稼人一年忙下来,趁着冬闲,烫着豆皮好过年!
说起烫豆皮也很讲究,是个细工活。选料也掺和着五谷杂粮,要是大米、黄豆、绿豆、豌豆和在一起,烫出来的豆皮可香着呢!

前些年,我也有过烫豆皮的经历:那年代,我教书,妻子忙生产,烫豆皮一般选在晚上,要熬到夜深才干完。要烫豆皮了,前两天就开始准备,老父亲扎草把子,我和妻子离前泡好“选料”,再就开始磨浆。手工推磨确实费工夫,推得摇摇晃晃,头晕脑胀,胳膊酸痛。待米豆磨成浆后,就开始烫豆皮了。说来也没什么巧的,在锅里均匀地撒点油,舀上一小碗粘稠的豆米浆,围锅团一个圆圈,再用大河蚌壳抹均匀,厚薄一致,掌握火候,正反两面都烫一烫,豆皮略带黄绿色就可以起锅了。俗话说,“锅里漆,灶里机。”老父亲“捉”(俗语)进一个草把子,就烫熟一个豆皮。烫好的豆皮伏在筲箕背上,再就摊在案板上凉一凉,等到不沾刀时,就可以切成窄小的条条,再就放在箩筐里,待明天拿出去晒。要是白天烫豆皮,切好后就可随即去晒了。
老父亲一直在“捉火”(俗语),火光映在老人的脸上泛着古铜色的光。我和妻子轮换着烫豆皮、切豆皮。夜不迟工,几个小时下来,我们就把一脚盆豆浆烫完了。在灶台边忙得热乎乎的,哪有冬天的寒意,只有豆皮的香味沁人心脾!
烫豆皮时,如果遇上邻居串门,我们就热情地招呼:“来来来,吃个豆皮,这豆皮蛮香的呢!”“不吃不吃,我刚吃过饭。”有人这样支吾着走开。有的年轻伢们,嬉皮笑脸,“来一个,来一个!”掌锅的就随机应声,“是吃甜的还是吃辣的?”根据需要,有的豆皮放些糖,有的就放些大蒜、葱花、辣椒之类的调料,折成长方形的豆皮包,便于拿着吃。这刚出锅的包有“馅料”的豆皮分别透出一种甜甜的辛辣的香味,人们吃着笑着,满屋子的豆皮香!
要晒豆皮了,冬阳下,太阳暖洋洋的。农家门前的晒场上,搭着架子,铺开垫子,摆放簸箕,还垫上一层包袱或旧床单,上面均匀地散布着小条条儿的豆皮。暖阳和煦,微风习习,豆皮散发着淡淡的五谷香!
要说吃豆皮,新鲜的有新鲜味,晒干的另有一番风味。要是从地里干活回来,吃上一碗香喷喷的豆皮,那真是滋润心脾,感觉舒坦;要是煮豆皮时,打几个荷包蛋,加些肉码子,放上佐料调味,不知好好吃哟!自家换换胃口,招待客人也不乏一顿美餐;在外打工的人们回家了,吃着家里的豆皮,觉得格外的香;年底没赶回家过年的或者开年要外出务工的,总是托人或自己带上一包豆皮,在外地与朋友或老乡聚会聚会,喝上几杯,吃着家乡的豆皮,叙家常,话乡情,家乡的豆皮回味在游子的心头,好不豪爽!
如今,生活富足了,粮食丰收了,过年这豆皮也就不稀罕了!虽然人们在忙年货的观念上有些淡薄,但或多或少家家还是准备一点。烫豆皮的手工也在不断地改进,手推磨成了磨浆机,大灶台成了煤气炉,大饭锅成了“小平板”, 告别了过去围着灶台的烟熏火燎,换来了现代舞弄“豆皮机”的神清气爽,只是那些工序仍然依旧。
小小豆皮早已走向市场!庄稼人也成了烫豆皮的个体户。菜场里,街头上,豆皮小贩叫得响。农家的年轻媳妇成了小小“豆皮王”。她们的炉灶已搬上了小镇的街头,烫一烫,铲一铲,手脚麻利,风韵利落。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出手的是香儿脆的豆皮,迎来的是一拨拨过往的客人。小袋轻装,年货佳品。

而今的冬闲,庄稼人蓄精养锐,没有那繁重的水利劳作,一切都那么自然安逸。手头富足了,烫豆皮一事也显得轻松自如,或自己动手,或上街去买。年年有冬闲,年年吃豆皮。可在这乡村振兴的美好光景里,这飘着年味的豆皮啊,一年比一年香美!